第168章 西虏猖獗_靖难攻略
乐文小说网 > 靖难攻略 > 第168章 西虏猖獗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168章 西虏猖獗

  其实这个时候,朱高煦在想自己有没有机会拿下西域。

  诚然,眼下的东察合台汗国对大明十分恭顺,但这是因为大明强大。

  如果朱高煦没有记错的话,朱元璋和朱棣也明白这个道理,因此朱元璋从洪武八年开始在肃州以西设立安定卫,随后又会在明年的洪武三十年设置罕东卫。

  尽管这些卫所都是蒙古人当政,但他们毕竟还是大明的臣属,而朱元璋的这些布局,也让大明逐渐对哈密地区形成了战略包围,为日后朱棣经略哈密打下了基础。

  等到朱棣靖难结束后,经过三四年的休养生息,朱棣又开始着手对西北进一步深入。

  先是册封安克帖木儿为忠顺王,不过这人在哈密根基不稳、威望不足,致使他连三五千人的哈密都难以管理。

  与此同时,由于他接受大明册封,并且帮助大明打探西域和漠西的消息,因此哈密在不知不觉中,已经成为了大明对西北的边防前哨。

  这样的情况,引起了哈密周边势力的不安。

  北元大汗鬼力赤在获知哈密倒向大明后,立马派人前往哈密刺探消息。

  在得知安克帖木儿毫无威望后,鬼力赤当即便派人将安克帖木儿毒死。

  安克帖木儿死后,尽管他有自己的孩子,但由于他的侄子脱脱自幼被俘入大明,因此朱棣为了更好的控制哈密,于是决定派他前往哈密继位,继续为大明稳住哈密。

  这一举动,可以说是朱棣直接干预哈密内部事务,并重新进行西北战略布局的重大举措。

  在朱棣的压力下,哈密贵族们只能被迫接受了脱脱袭封忠顺王的事实。

  不仅如此,朱棣为了保护脱脱,还派了一百甲兵充当他的护卫。

  一百甲兵对于只有三五千人的哈密卫来说,绝对是威慑力极大的一股力量。

  不过脱脱带领着一百明军入驻哈密的举动,也让当地贵族开始不舒服,毕竟安克帖木儿有自己的继承人,脱脱属于鸠占鹊巢,因此他们开始派人与北元鬼力赤密谋驱赶脱脱。

  这一消息被朱棣很快获知,因此朱棣派遣千余骑兵常年来往哈密与肃州之间。

  然而即便有着明军在一旁威慑,但由于脱脱毫无威望,且无能力,最后脱脱还是被当地贵族驱逐出了哈密,对此朱棣极为失望。

  毕竟朱棣寄大希望于脱脱身上,希望他能为大明守住这个明军进驻西域的桥头堡。

  结果脱脱和支持大明的五六百哈密百姓被驱赶,并且在逃回肃州后纷纷乐不思蜀,整天就是种瓜放债,生计百出,把甘肃视为人间天堂,完全乐不思蜀。

  他们的这副模样,让许多文臣明里暗里的都认为朱棣做错了,就连朱棣都陷入自我怀疑,继而对哈密轻视了起来。

  不过,即便如此,大明却并非没有再次拿下西域的可能。

  毕竟在脱脱被驱赶后,哈密贵族依旧愿意被大明弱羁縻,而东察合台汗国也承担着为大明侦查鞑靼、瓦剌两部情报,时不时配合明军出塞的任务。

  这样的局面,本该很好的维持下去,然而它却在宣德年间发生了变化。

  宣德三年,东察合台汗国大汗在作战中身亡,此时因为王位问题,东察合台汗国贵族分成两派,整整闹了七年时间。

  可以说这七年时间里,是大明介入西域的最好机会,但这个时候的大明皇帝,是朱高煦的那个未来大侄子朱瞻基。

  朱瞻基曾经明确讲述过他自己的军事理论,他反对汉武帝“海内虚耗“和唐太宗“恃其英武而勤远略”的战略思想,主张“有寇则乘机剿捕,寇去不必穷追”的守备战略。

  这条战略看上去与老朱的“来则御之,去则勿追”的守边战略一样,但问题是老朱的守边战略,他是一条也没有遵行。

  既没有移民实边,又没有恢复洪武年间的漠南卫所,搞得北地沿边兵马不经训练,放任瓦剌坐大。

  放着现成的作业不抄,偏偏在意那百来万石粮食而缩在关内,错过了出兵西域和打击鞑靼、瓦剌的两个重要战略时机。

  一想到自己那个大侄子,朱高煦就有些上火。

  他那十年寿命,还不如全拿给朱高煦那好大哥朱高炽,起码朱高炽知道守边要怎么守。

  明明是一个不错的骑将,朱棣活着的时候他表现也十分惹眼,结果当了皇帝就畏首畏尾了。

  “果然,这大位置就得我来做!”

  朱高煦暗自笃定,同时也站了起来,对亦失哈说道:“走,陪我出去看看。”

  “是”虽然不明朱高煦的想法,但亦失哈却从不质疑他,因为朱高煦在大方向上从没有出过错。

  他既然不担心西北的事情,那就说明西北很难有事情。

  跟着朱高煦走出渤海王府,亦失哈在走出的同时回头看了一眼,随后对朱高煦的背影道:“殿下,王府是不是得修葺扩宽一下?”

  “嗯”听到亦失哈的话,朱高煦也停下脚步,转过了身来。

  他看着自己那低矮的渤海王府,虽然并不觉得寒酸,但这王府确实是张纯他们抓紧时间抢修出来的,因此有着不少毛病。

  例如火墙和火道无法对所有房间供暖,以及部分房间积水,返潮等现象。

  想到这里,朱高煦看了看四周,只见王府四周的房屋已经大多被推倒,废墟之中到处都是正在为自己干活的百姓们。

  房屋被推倒,并不是它们都是危房,而是因为当下的吉林城正在进行重筑。

  城内连接育苗田的供暖管道正在铺设,不出意外的话,今年修建的所有房屋都将有火墙和火道进行单独的街道供暖。

  供暖燃烧后的水蒸气,将通过火道的倾斜角度,经过育苗田,流入松花江。

  火道加上火墙,以及可以保温的马粪,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把热量更久的留在育苗田的范围,继而让育苗田在三月就能生长秧苗,继而在四月抛秧。

  这样的设计,可以让吉林城百姓过个较为温暖的冬季,也能让育苗田始终保持温热。

  唯一的缺点,就是太耗费燃料。

  经过朱高煦的计算,吉林城五万余人,从十一月开始供暖,三月末停止,五个月时间里,总共需要二千余万斤柴。

  由于数量庞大,因此即便可以满足,但也会把四周的树木砍伐一空。

  好在对于柴的索取,朱高煦早就做好了明文规定,将松花江上游的山林做出了规划,把临近松花江的长白山脉划为二十个区域,每年换一个区域。

  当然,这里的供暖自然是比不上后世的供暖系统,说白了也就是让屋子里能保持在零度以上,不可能达到后世供暖的屋内十八度以上。

  但即便如此,这样的政策放在工业革命前的任何一个时代,都是了不起的仁政。

  “城内火道的铺设都进行如何了?”

  想起自己在吉林城的种种新政,朱高煦就有种自豪感。

  “已经基本竣工,因此奴婢才询问是否需要翻修王府。”

  亦失哈交代着,同时给出方案道:“奴婢以为,可以先拆前院,随后铺设前院火道,而后修建火墙,加盖房屋,让王妃她们从后院搬到前院,随后再拆后院,以此类推。”

  “这王府确实有些小,议事起来不方便。”听到亦失哈这么说,朱高煦也围绕着王府走了两圈,最后才说道:

  “这样吧,就按照朝廷的礼制,修个东西阔四十六丈,南北长六十二丈,门楼四座、置承运一殿、厨库各一座、米仓一处,厅廊五十六,屋舍二百六十间的郡王府。”

  朱高煦这般说着,但就这一句话,便让眼下的郡王府面积翻了数倍。

  原本占地不过九亩三分的王府,经他一句话,便成了四十七亩六分地的规模。

  当然,朱高煦并不是为了自己享受,而是为了日后做准备。

  他可以肯定,当朱允炆要对燕府削藩,那自己将会与朱棣一起被接管兵权。

  届时,朱允炆估计还是和历史上一样,假惺惺的给自己留个几百护卫。

  到时候,这几百护卫都必须住在王府之中,因此王府不够大是不行的。

  “奴婢领命。”见朱高煦同意扩建王府,亦失哈脸上也露出了笑意。

  他走到了一旁指挥百姓们修建水稻的一名吏目旁,对吏目指着渤海王府指指点点,吏目也颔首应下。

  朱高煦好奇走了上去:“你说什么了?”

  “呵呵”亦失哈尴尬笑道:“奴婢让他去找城中工匠,早些把王府给推平重建。”

  “额……”听到亦失哈的话,尽管知道这是好事,但朱高煦总感觉奇奇怪怪的。

  “罢了,你自己看着办吧,别打扰到王妃就行。”

  摆摆手,朱高煦提起了郭琰,心中有些头疼。

  击退哈剌兀后,郭琰就时常问他何时同房,对此朱高煦倒也想,但是不是与郭琰,而是与她带来的那两名婢女。

  对于朱高煦来说,他对现在的郭琰,实在是有些下不去手,尽管在这个时代是合法的,但内心的那些想法还是没办法彻底抛弃。

  对此,他只能以王府太小,配不上她身份来搪塞。

  不过这搪塞久了,终究还是得迎来个结果。

  等这新的王府弄好了,朱高煦也就没有理由回避了,不过就算到了那个时候,估计郭琰也才……

  “唉……”朱高煦长叹一口气,一旁的亦失哈见状,还以为他是觉得修建新王府劳民伤财,因此故意岔开话题:“殿下,该去看看各坊的工地了。”

  “走吧。”抛下那些想法,朱高煦示意亦失哈先走,自己跟在他身后。

  二人一路走去,路上到处都是正在施工的工地,许多百姓见到朱高煦,纷纷停下手中活计,向朱高煦作揖。

  路上,时不时还有人喊着亦失哈,称呼他为大人或将军。

  这样的感觉,让亦失哈挺起了胸膛,朱高煦在他身旁也看得十分高兴……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lw99.cc。乐文小说网手机版:https://m.lw99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